Heading 1


杜虎符
虎符
虎符历史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汉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曰“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
中文名 : 虎符
功用 : 古代皇帝调兵
遣将用的凭证
材质 : 青铜或者黄金
形状 : 伏虎
出现时代 : 春秋战国时期
其他形式 : 麟符、鱼符
相关典故 : 窃符救赵
藏管 : 耀中文化

陽陵虎符
虎符为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将领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军队不执行执皇帝金符节 者行兵令,除皇帝亲临现场调兵。它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但历史上也有很多没有虎符而成功发兵的情况,尤其是西汉前期的藩国最为猖獗,刘邦灭诸异姓王后制定的藩国须有汉朝虎符才能发兵的制度对藩王们的兵权限制作用甚小。例如西汉吕太后死后齐王刘襄的起兵叛乱[1],汉文帝时济北王刘兴居的起兵叛乱[2],以及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3],养兵练兵者皆为藩王,故藩王们都能轻松发兵。传世的有秦新郭虎符等。

陽陵虎符
陽陵虎符
新郪虎符
虎符作用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晋鄙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郭沫若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 | ![]() | ![]() | ![]() |
---|---|---|---|
![]() | ![]() | ![]() | ![]() |
兵符
魏晉青銅虎符




兵符造型為虎嘯狀,昂首直立,聳耳平頭,耳下有穿,便於懸掛佩戴。
尾直斜向上,尾末回鉤,左右頸肋間,鐫篆書兩行。兵符背面有十字榫,合符時用於對合,榫兩側分別刻有「右武衛」「顯親三」六字銘文。是符為左符,持於將手,與君王右符合二為一時方可調動軍隊。
古人認為虎為百獸之王,在叢林爭鬥中處於不敗之地,因此在軍事上也多以虎為尊,猛虎迅猛,象徵軍威和行軍神速。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於戰國、秦、漢時期,為中國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銅製虎形,分左右兩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將領之手,一地一符,專符專用。王若派人調動軍隊,需帶上右符,持符驗合,互相符合完整,才表示命令驗證可信,方有權調動軍隊。

符氏起源
漢族
根據《元和姓纂》所載:
-
「魯頃公孫公雅,為秦符璽令,因為氏,琅邪」。
指戰國末年即公元前256年楚國滅魯,魯頃公的孫子公雅乃出奔秦國並獲擢用為符璽令,符璽乃古代朝中傳達任命、行軍遣將所用的憑證(見兵符),先用金、玉、銅、竹或木製成某個形狀(如虎型),再從中間剖成兩半,帝皇的代表與被調遣的將領各持一半,傳令時相合以釐清真偽。公雅的族人後裔遂以職為姓,而郡望則來自原屬魯國境內的琅邪郡(今山東省青島市)。
公雅。符姓追根溯源,是远古黄帝的后裔。相传黄帝降生在一条称做“姬”的河边,他的后代便姓姬。据《元和姓纂》和《姓氏急就篇》载,符氏是姓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残暴的商朝末期,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发,打败商朝建立周王朝。周文王的儿子姬旦和孙子姬伯禽的封国就是东方的鲁国,在鲁国传位三十多代,至鲁顷公。顷公的孙子公雅任秦国的符玺令,他的子孙便以祖之官名符为姓。因此说符氏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是真正意义上的黄帝后代。故符氏后人奉公雅为符姓的得姓始祖。
符氏堂号与分布

1、琅琊堂 符雅祖籍琅琊,西汉至隋唐时期,符氏族人在山东临沂、诸城、胶南等地衍为望族,这些地方过去属琅琊郡,所以散居于各地的符氏人家,为了纪念祖先的出处,世代沿用“琅琊”堂号。

2、义阳堂 唐代临沂后人符璘为辅国大将军,在河南淮阳封为义阳郡王,其后淮阳人符存审为宣武节度使,历经百战不败,其子符彦卿拜太傅,封魏王,加封太师,彦卿三女为皇后,彦卿之兄皆为节度使,形成一个武将家庭,符氏家族也因此成为宋初最为显赫的大家族之一。符氏后人又多封官抚边,其后逐渐向海外发展,分布于世界各地,居住于东南亚的符氏后人因此便以“义阳”为堂号,遂有“义阳堂”。
3、符雅的后人迁居苏南,又有“积善堂”、另有一支符氏为“忠厚堂”。
4、湖南湘西符融后人为“眘笽堂”
5、浙江宁波余姚一支为“显承堂”
6、浙江衢州符氏后人为“明远堂”
7、湖南长沙符氏一支为“敦本堂”
8、江西南昌湾里区符氏后人为“崇礼堂”
9、山西洪洞符氏“惠民堂”(据《洪洞百家姓》一书记载)
10、山西朔州符氏“善修堂”
11、山东郓城县符氏“志远堂”
12、江西新建县石埠乡珂里村“衍庆堂”
13、江西永丰县“敦本堂”( “启顺堂”?)
14、江西省婺源县北龙溪村(现江西省婺县长滩村) 堂名“绍源堂”/“四维堂”
15、江西丰城符氏迁贵州六盘水支水城县南开乡凉山村支,据老谱载:丰城支符氏堂号 孝神堂
16、福建符氏后人为“绳武堂”
17、江苏无锡现重修家谱,堂名为“任德堂”
18、江苏丹阳堂名为“榖贻堂”
19、江苏常州现重修家谱,堂名“优然堂"
20、川东达川符氏为“报本堂”
21、安徽蚌埠怀远符氏为“乐施堂”、“玉玺堂”
22、湖南衡山符氏甘霖堂
23、陕西平利符氏甘霖堂
24、广西博白符氏堂号追远堂(新置,旧堂号不详)
25、湖南沅陵琅琊堂
26、广西北海市合浦县、钦州市灵山县、浦北县的符氏堂号均为“琅琊堂”
27、贵州沿河、思南、德江、印江等地符氏为“琅琊堂”。(符宁军提供)
28、贵州铜仁“慎诒堂”
29、琅琊亦政堂,出自:(清)符孔炤等纂修 清道光八年(1828)(台北市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微卷 美国犹他图书馆有藏)
30、浙江龙泉、松原 孝思堂(符树林提供)
31、安徽庐江、无为 明德堂
32、河南太康、巩义 宛丘堂(起源:2004年河南宗亲参加海南祭祖)
33、湖南衡山彦文公四子公钦后裔以南公支房:“甘澍堂”,分布区域:衡山县永和镇,贺家乡,萱洲镇,店门镇等地
34、海南省儋州市东成镇长坡春深村的堂号为“廉正堂”
35、云南宣威 琅琊堂
符氏族谱

